本报记者 梁微 胖雨珊
在已有110多年历史的长(沙)(湘)潭公路旁,坐落着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开设公路工程专业、在交通领域享有盛誉的长沙理工大学。
从这里出发,长沙理工大学交通人(简称长理交通人)奔着解决我国高速公路从无到有、从跟跑到领跑各个时期的关键问题,三代人四十载接续奋斗,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高速公路技术发展之路,在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。
从贯穿南北的大动脉京港澳高速公路,到“南疆国门第一路”南友高速公路;从我国最长的内河公路桥洞庭湖大桥,到当前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;从医治南方膨胀土到挑战青藏天路……记者沿着长理交通人的奋斗足迹,近距离聆听他们的心声,感受我国交通科技工作者走自主创新之路的智慧与卓绝,探寻我国高速公路在短短四十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精神内核。
走自主创新之路
展开我国地图,粗壮线条绘就了“流动中国”的主动脉——高速公路。超19万公里的高速公路里程,居全球第一位,是一张亮丽的中国名片。
然而,在改革开放前,却是另一番景象。1978年,我国公路总里程只有89万公里,且公路标准低、质量差。当时,世界上约50个国家已有了高速公路,而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还没有起步。这一交通空白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。
建设高速公路迫在眉睫!然而,我国原沥青路面设计方法照搬原苏联柔性路面模式,设计方法滞后、设计标准偏低,不能满足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要求;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高速公路建造标准和施工技术投资大、资源消耗大,在我国没有条件推广。这就决定了我国的高速公路发展必须适应国情,要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。
(下转4版)